因此,大清帝国一词的出现,成为讨论清朝能否称为帝国、是否适用帝国史的关键。
[18]何以最具有权威性?盖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所以,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什么是宪法?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监察权入宪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本条中的监督一词之前有个限定词法律,将法律与监督并置,此乃所有监督条款中唯一特例。第41条第1款赋予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此条款授予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开展监督的权力,它属于国家经济管理权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局部对整体的影响相比,整体对局部的作用常常是主导性和决定性的。
因而,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尽管这条自始至终都未出现监督一词,甚至连监字和督字的踪影都不见,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行为,既是出于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需要,又是对之切实予以监督的不同方式。清朝既不是单一民族国家,也不是帝国,而是中央集权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事实需要中国学者加强对清朝国家形态的研究,摆脱海外清史研究话语的影响,以进一步增强中国学者的话语权。
书中提到,由于俄国人称日本为世界七帝国之一,来自帝国的光太夫因此受到俄国人的优待,并受到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召见。笔者扩大检索的时间范围,从1895年至1911年有123条结果,其中41处指日本,11处指罗马帝国,其他大部分指英、俄、德等国以及帝国主义等概念,只有3处指称清朝,而大清帝国仅2条检索结果。西方殖民帝国竭力强调与罗马的渊源关系,主要是为了从政治文化上赋予自身帝国正统性与合法性。法国必须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对欧洲的命运施加其全部的影响。
对殖民地的英军军官来说,帝国意味着个人成功生涯的开始。成书于1849年的梁廷枏《夷氛闻记》,在描述欧洲国家时也有类似用法:窃思欧罗巴洲各国,即大国小邦帝国王邦,无分统属。
例如,米华健的《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欧立德等主编的《新清帝国史:内陆亚洲帝国在承德的形成》、柯娇燕等主编的《帝国之于边缘:早期近代中国的文化、族群性与边疆》等。1895年的变化是否意味着清政府从此便开始以大清帝国自居?是否如欧立德所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数月文人士大夫及新式知识人迅速吸收以帝国称大清的做法?笔者在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取1895年至1900年的时间段,对帝国一词进行全字段检索,从中文期刊中只检索到9条结果,其中6处指日本,3处指英国。这种情况,从严复在1902年翻译出版的《原富》中也反映出来。由上可见,尽管西方列强在签约中不断使用Chinese Empire ,但清政府和晚清知识分子只是将empire理解为国的意思。
1880年竹添在与李鸿章的笔谈中又提到,日本与各国议修改条约,以复帝国自主之权,中朝两国应彼此均不却之于各通商国之外,而益兴贸易,共确立帝国之权,以御欧洲之侮为心。当然,1895年之前,清政府没有使用帝国称号,并不意味着中文里没有帝国一词,也不意味着外国人没有将清朝看作一个帝国。中国古代官方文献是否使用过帝国一词?笔者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的二十四史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没有发现帝国一词。历史学者都清楚,当时的朝鲜处于一种怎样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处境,如果仅以大韩帝国这一名称便断定它是一个帝国,是荒谬的。
欧立德认为,在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日语两版本中,清政府都清楚列为‘大清帝国──这亦是第一次‘帝国一词在官方文献中指称清朝。与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名副其实的帝国相比,大清帝国不是一个真正的帝国,不是由宗主国与广大殖民地构成,不存在通过掠夺和剥削殖民地来满足宗主国各阶层利益的历史事实。
德国增添了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1300万人民。这表明清政府是有限使用帝国称号,而且主要用于与日本的交涉。
王朝战争之后,德国很快发展成为欧洲强国,而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后实行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 ),更反映了19世纪末西方列强狂热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背景下德国的帝国化追求。对于通过扩张而建立起一个世界帝国的主张,德富苏峰于1894年出版的《大日本膨胀论》更具代表性。例如,宗主国与海外殖民地的帝国构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帝国民族主义(imperial nationalism )的出现。俄罗斯是一个通过领土扩张建立起来的帝国,由于信仰东正教,在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从16世纪起便以第三罗马帝国自居,认为肩负着推广基督教和文明的使命。世界政策的中心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海军和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在1895年之前所有中外条约的中英文版本都是如此,有可能是先以中文拟订条约,然后西方人将大清译为empire。
甚至比利时也设法获得了9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850万居民。中文帝国一词在隋朝王通的《中说》中即已出现,即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不过,这些帝国是西方含义的empire,并非中国古汉语中的帝国。由于日本在19世纪初就将empire译为帝国,因此他们也称中国为帝国。
1871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本质上仍是一个殖民帝国,茹费理(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 )的言论典型地反映了法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外交谈判和缔约时双方代表对等的原则,使得大清帝国作为一个与大日本帝国对等的概念,为李鸿章接受和使用。
由于一些翻译原著中称中国为帝国,因此相应的用法有所增加。今汉,帝国也,宜以厚德怀四夷,孰敢不承帝意?不过,今汉,帝国也一句,事实上在贾谊《新书》中为今汉帝中国也,意即汉称帝于中原,《太平御览》中演变为帝国,这实际上正好诠释了帝国即帝制之国的含义,与《中说》一致,是与王国、皇国并列的概念。那么,为什么李鸿章和清政府在1895年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大清帝国的称号?笔者有以下分析。这种情况与清政府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大清帝国一词的出现,成为讨论清朝能否称为帝国、是否适用帝国史的关键。松山栋庵《地学事始》亚细亚洲介绍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支那帝国。
从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特别是争夺海外殖民地,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出现了。如何理解1895年之前中文固有的帝国概念和他称中的帝国? 首先,帝国一词在中文里早已有之,但历代王朝并没有以此自称。
其四,在马关谈判之前,李鸿章已在对日交涉中接触到西义帝国一词,对日语中的帝国已有一定了解,这也许是其接受大清帝国称谓的认识基础。因此,受日本话语影响甚至很可能是在日本政府提供条约文本初稿的情况下,作为和制汉语的大清帝国进入了中方文本。
1897年德国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布洛在帝国议会一次演讲中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就是典型例证。其次,西方自14世纪以来就一直有人称中国为empire,清朝统治者甚至已经耳闻目睹了这个概念,但并未将其译为帝国。清朝灭亡前的十年间,除外交场合偶有使用之外,帝国一词也开始在其他官方文献中出现。大清帝国是在中日交涉过程中出现并首先为李鸿章接受的和制汉语。
这似乎为清帝国概念找到了合理性。在外交场合,最先使用大清帝国一词的中国人是李鸿章。
他们……完全意识到如果没有与宗主国的联系,他们的公共自由和自治就得不到保障。第一次使用大清帝国的正式官方文件,是1895年3月30日签订的中日《停战协定》,其中第一款为:大日本帝国政府、大清帝国政府,现允日中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水陆各军,均确照以下所定停战条款一律办理。
无论是帝国史还是新帝国史,其理论和方法均不适用于清史研究。这个概念体现了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逻辑,这也是日本人热衷于自称帝国的重要原因。